比如销售费用,从概念上看,比较接近于管理费用,能不能干脆合并到管理费用里面去呢?
其实,6大项是大多数企业,经过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后总结的框架,慢慢的变成为了共识,形成了会计规范准则。
另外,销售费用从理论上是可以合并到管理费用上的,但这样就不方便单独展示销售费用的大小与占比,而花在营销上的费用却可以反映公司的运营管理的倾向,因此这项费用对投入资产的人,公司管理层都是有意义的。
比如,为了展示研发费用的大小,可以单独汇总研发费用,形成单独的费用项,用以反映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能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后劲。但如果拆得太多,又会造成没有重点,所以,六大成本费用的分类归根结底是根据管理意图来体现的。
在成本结构的分类中,前三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成本,称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那后三项——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合在一起又叫什么呢?
前三项,因为它们与产品的生产直接挂钩,采用核算的方式来计算成本,通常在生产现场能轻松的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比如,在产线能够得到矿泉水瓶的直接材料(PET),直接人工(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人力投入情况)和制造成本(机器设备的折旧,间接人工等情况)。
而对于后三项,一般行政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通常不跟产品的生产直接挂钩,只能得出某个期间的总费用。
传统分摊法以直接材料,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作为分摊标准。这种分摊方式的好处是容易计算,将SG&A除以产品所耗用的材料、工时,可以说是简单、粗暴。比如,材料成本高的就多摊一些,少的就少摊一些。但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一定公平,没理由说某个产品的材料费用高,公司就要多花财务费、管理费和销售费用在这样的产品上。而恰恰可能是其选用的零件好导致的材料成本高,开发过程不一定复杂,销售也没有比别的产品花的精力多。
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精确的分摊方式,最好是费用发生在谁的身上,就由谁来承担,就比较理想了。这就需要用ABC(作业成本法)。ABC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活动量的多少来分配间接费用到产品上去。因此,ABC法的第一步是识别产品的所有作业(活动),这些作业的多与少、复杂与否与产品本身紧密关联,同时这些作业消耗资源产生成本,这样就把产品与消耗的资源链接在一起了。通过作业量(活动量)作为桥梁(分摊依据),把费用更准确分配给了产品。
所以,采购在谈价时,可以询问供应商报价时所用的分摊方法,如果我们是有更高价能力的强势客户,能要求供应商给予一定的优惠,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
上一篇:今日更新-厨卫频道-万维家电网
下一篇:法国生物科技公司CARBIOS亮相ChinaReplas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