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药物能利用其所标记载体的生物学特性反映病变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在更早期洞察疾病分子层面的信息,目前已成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有力手段。
“核”是让大多数人心生恐惧的字眼,毕竟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总是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广岛爆炸、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伊朗核危机)。但其实,对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核素却又是不可或缺的。截止2020年,全球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
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国民经济总收入的2%,其中美国的占比已达到4%~5%。
核素药物(Radiotherapeutic Drug)是指:【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粒子或射线{γ射线等}以及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专门定位特定器官及组织的分子试剂】、用于医学诊断或者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大范围的应用于肿瘤诊疗、炎症组织(比如心肌)显像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等领域。2014年~2018年,国内核素药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突破10.0%(2018年达到29.70亿元)。未来5年,中国核医学市场有望产生近9.60亿美元的市场增量。
按照释放的射线种类,分为γ核素、β核素和α核素标记药物。根据用途,放射性药物大体上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治疗用放射性药物,2020年全球诊断类核药占比83.4%,规模达77.15亿美元,现阶段中国放射性药物同样以诊断药物为主。
全球范围内,主要医用放射性同位素核心厂商(见下图)占有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第一梯队企业(NTP Radioisotopes、NRG、IRE和ANSTO)提供了全球大部分医用核素,NRG、IRE占有全球约40%的市场占有率,上游赛道的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
目前反应堆生产(主要方式)的放射性核素多达三十多种(99MO、131I、125I、198 Au、51 Cr、90 Y等)。医学领域使用最多的是99Mo和131I,其中99Mo主要由加拿大生产供应(全球供货量超过80%)。
元素周期表并非单身公寓。部分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看上标,比如131I、125I),它们挤在同一格内,互称对方为“同位素”。
目前我国核素类药物的发展相对滞后,Lu-177等治疗用药的国产比例较低。国内主要有5座研究堆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的生产和制备(CARR、HFETR、CMRR、SPR、MJTR),实际上仅2座能轻松实现批量化生产,有生产潜力的商用堆则尚未开展医用同位素生产。
产能不足导致国产131I(碘)、89Sr(氯化锶)仅能满足约20%的市场需求,Lu-177甚至不足10%,医用同位素大幅依赖进口。
而利用加速器主要生产的同位素(用于PET诊断的氟{18F}),尽管基本能满足国内大中城市的供应,但是产业链上游依旧被“卡了脖子”,加速器本身尚未实现国产化。
从高放废液中提取医用同位素处于技术验证阶段,部分即可通过堆照又可通过加速器生产的同位素(比如钇-90{90 Y})基本依赖进口。令人振奋的是,去年秦山核电成功实现全球首批商用堆医用同位素C-14靶件入堆,一举解决了我国C-14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
2020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其中诊断药物占比为83.4%。全世界内,有超过100种放射性药物上市,诊断类产品依然增速平稳。
然而不同国家的详细情况并不相同,以PET-CT诊断用药物为例,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68Ga等新型示踪剂的陆续获批,而国内则是由【PET-CT配置量】的增加带动18F-FDG等诊断用放射性药物需求量的明显增长。
此外,我国PET类诊断的普及进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基数较低但增速提高趋势显著(每万人检查数从3.4次提升至6.0次)。同时,国家对于PET设备配置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卫健委对《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做调整,新增数目由调整前的377台增加至551台,大幅度的增加46.2%。
考虑到中国PET/CT 每百万人保有量远低于其他几个国家水平,核医学设备仍有增长空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核医学设备保有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放射性药物的销售增长(样本医院)绝大多数都是由碘[131I]化钠、氟[18F]脱氧葡糖和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等传统检测类产品驱动,而应用于治疗的碘(131I)、氯化锶(89Sr)等,均为相对简单的核素应用(不属于靶向性疗法)。
国内公司制作的体内放射性药品为30余种(含8种一次性使用配置试剂),超过10种为独家品种,而非独家品种也仅两三家生产。目前国内有注册品种的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RS)16家,有5家为放射性诊断试剂生产企业(R2),品规数超过10个的仅9家。
国内核药领域(高技术壁垒、高盈利能力)形成了以东诚药业、中国同辐为核心的双龙头垄断格局。其中,中国同辐(中核集团子公司)占据中国核药市场占有率的40.4%,而东诚药业为21.6%。此外,双寡头还在不断地构筑护城河——核药房。
由于部分短半衰期的核药(比如18F半衰期仅为109.8分钟),无法像普通药物一样进行大量生产并存储,之后再通过长距离运输到销售终端。因此这类常用短半衰期核药物的生产地点必须靠近医疗机构,按需即时生产、配送和使用。核药房建设标准严格,且审批周期长,投入保守估计在5000万元左右,拥有很强的壁垒。
中国同辐和东城药业不仅正在扩建厂房、实现旗下不同企业之间资源、渠道、产品共享,还很有“默契”地进行核药房之间整合(战略卡位)。“新玩家”在布局短半衰期核素药物的时候,如果想打入中国市场,大概率需要借助国内核药房网络进行生产和销售,整合得当的情况下,双寡头的市场地位将更加稳固。
中国同辐是我国最大、品种最全的放射性药物供应商,世界第三大钴源供应商。【放射性药品】品规数领先的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放射性诊断试剂】品规数领先的北京北方生物均为中国同辐旗下的企业。中国同辐研发管线款产品,主要是针对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核药优势领域,其中氟[18F]化钠注射液(自主研发,骨诊断显像)已进入临床Ⅲ期,另有处于不同阶段的影像诊断药品。
东诚药业通过收购云克药业、益泰医药、东诚欣科、安迪科等企业,实现了从诊断用核药到治疗用核药的全产业链布局。如今,核医药和原料药、制剂同为东诚药业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2022年前三季度,包括诊断类正电子药物18F-FDG在内的核药业务收入超5亿元。
除了以上两大寡头以外,恒瑞医药、远大医药、云南白药等老牌药企也在积极入局核药领域。云南白药斥资2000万元买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核药相关专利,跨界进军核药赛道。
心血管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热门领域对于早期诊断的需求愈加旺盛,核素药物受到持续关注。在放射性药物领域,除了将其作为诊断药物被开发使用(早期阶段),针对介入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放射性敷贴器治疗(利用发射出的β射线照射局部病灶,抑制病变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组织细胞凋亡脱落)的研究也收获颇丰。
此外,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argeted Radionuclide Therapy,TRT)则是头部药企认可的赛道新秀,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核素疗法(肿瘤适应症)。
诺华通过获得177LU控股权,一举打破了1款治疗性核素(放射性碘-131)独大的现状。随着Lu-177-DOTATATE(Lutathera)的面市,结合【靶向药物+物理射线】优势的靶向核素疗法(TRT)进一步拓展了核素药物的市场前景。
放射性药物能利用其所标记载体的生物学特性反映病变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在更早期洞察疾病分子层面的信息,目前已成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有力手段。
国内核药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主流厂家为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随着拜耳、远大医药陆续有产品获批上市,毫无疑问,未来的竞争将会加剧。国内的核医学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硬件设施还是研发力量),通过进一步的市场环境支持和政策引导,创新放射性药物的开发正在朝着诊疗一体化方向发展,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充分联动起来,有望真正的完成个体化的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上一篇:【48812】【手动PET打包带】_手动PET打包带品牌图片价格_批发_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