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岛的老工业,就必须提到青岛的国棉厂。它们曾经为这座城市、为我们的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更是曾经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跟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变革,纺织工业辉煌不再。青岛的九大国棉厂陆续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它们的厂址有的被建成了住宅社区,难寻踪迹;有的则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保留下难得的历史色彩。
近几年里,我也一直在搜集老国棉厂的资料,并做了一些当地考验查证。当来到曾经的国棉四厂、国棉七厂等几个老厂的原址时,或许只能感慨遗憾。随着房地产的大力开发,已经非常困难找到过往的痕迹了,几十年辉煌酝酿的那一片片热土,已全部转换成了一排排高楼大厦住宅小区。
昔日青岛棉纺织工业号称有12万纺织工人,奠定了青岛轻纺工业“上青天”的历史地位。而位于四流南路中段水清沟畔的原青岛国棉四厂,在几大国棉厂中,更是让我难以忘怀。编辑这篇文章时,也是格外怀念今年年初去世的姑姑,当年姑姑一家八口人,就有七人是国棉四厂的。时常回忆起童年时的水清沟俱乐部,曾经的老厂房,四厂宿舍.......
昨日再次来到水清沟,现在的四流南路早已大变了模样,但整条路上依旧绿树成荫车水马龙,水清沟公园也是愈发的热闹。站在踪迹皆无的原国棉四厂旧址处,不由想起了多年前在公众号曾编发的《【历史不应忘记】援建滨州的青岛国棉四厂》一文。当年,数百名干部工人就是从这里义无反顾地离开青岛,来到条件艰苦的北镇,开始了滨州现代纺织工业的开创之路。
1966年,青岛国棉四厂援建北镇建起织染厂,从此滨州有了现代的棉纺织工业。这就是后来的国营山东滨州第一棉纺厂,为滨州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滨州现代纺织工业蒸蒸日上,获得了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国纺织名城的荣誉称号,这与青岛国棉四厂有着极深的渊源。滨州现代棉纺织工业的第一个纱锭,第一批技术工人、管理干部,都来自国棉四厂。从某一些程度上讲,这里,不但是滨州第一棉纺织厂的母厂,也是滨州棉纺织工业的根。
眼前这片住宅与商住高楼,就是原青岛国棉四厂旧址所在地。曾经林立的厂房早已完全不见踪迹,八年前,这里建起了一处名为鸿泰锦园的小区。
临街的鸿泰广场,就是老四厂的厂大门,三十年前的这里,每日的早上,数千纺织工人或从四厂宿舍或从水清沟村里及周边住处匆匆走来,或乘公交而来,当然更少不了自行车车流的壮观大军......,时光荏苒,往昔的喧嚣已成历史。
老四厂已旧迹难寻,只希望能用一些搜集而来的图文资料,让经历过的人们再次回顾感怀,让不了解的人们记住过往。
曾经的青岛国棉四厂,位于四流南路62号,1934年由日商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上海工场创建,1935年4月竣工投产,定名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场(通称丰田纱厂),1937年日商又建设第二工场。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任青岛市长,同时兼任国民政府东北海军总司令的沈鸿烈,在日寇来犯之前实施了“焦土抗战”,同时下令将日商在青岛开设的纱厂全部炸毁,丰田纱厂亦遭破坏。1938年1月,日寇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商着手重建,丰田纱厂于1939年1月复建开工。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25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派员接管丰田纱厂,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第四棉纺织厂(通称中纺四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的军管组接管了中纺四厂,6月16日工厂举行了复工典礼。1951年1月1日,中纺四厂更名为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
1953年9月3日,青岛国棉四厂细纱车间被纺织工业部、全国纺织工会授予以“均衡完成国家计划的模范”锦旗。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年开始,我国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青岛纺织工业局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在省内援建纺织企业。
1966年7月,青岛国棉四厂北镇分厂正式开工建设。1967年下半年,北镇分厂在青岛援建的全部小三线建设企业里率先完成设备安装好并试车成功,结束了惠民地区没有现代纺织乃至现代工业的历史。
从1966年3月开始,青岛国棉四厂投资253.84万元,选调44名管理干部、26名技术干部、262名技术工人驰援惠民地区北镇(滨州)。至1972年,北镇分厂与青岛国棉四厂脱钩,交由当地政府管理,改为国营北镇棉纺织厂,其后的国营滨州第一棉纺织厂。
为了支援当年的三线建设,淳朴的国棉四厂干部员工及家属背井离乡、义无反顾。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援建的四厂人,除少数人调回青岛或退休后返回青岛外,大多在当地扎了根,有的已经永远长眠在那片黄土地上。他们当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私奉献,历史应该永远记住她们。
热心读者“婀娜”2019年给我发来一张珍贵的照片,非常希望这张照片能够为国棉四厂的历史提供帮助。
这是一张1971年在青岛国棉四厂日本小楼后面的草坪上拍的照片。人员为当时国棉四厂的领导干部和海军威海水警区的驻厂军代表。中间戴帽子、穿短裤者为国棉四厂庄厂长,其余穿便装均为当时厂领导,因时间太久,无法记住姓名。庄厂长左侧为军代表负责人赵企成,他是海军学习思想的模范。我们有幸参加到国棉四厂的军代表工作,并欣喜的看到军代表与国棉四厂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使得整个国棉四厂工作秩序井然有序。
纺织工业是青岛的支柱产业,到1985年全市已有纺织职工15.29万人,时有“青岛十万纺织大军”之说。长久以来,青岛的纺织业一直如日中天,与上海、天津共享着“上青天”的美誉。截至1995年底,青岛纺织为国家累计创造产值近400亿元,上缴利税100亿元。
回顾青岛国棉四厂历史,它更是有着光荣的过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厂的管理工作就以“严、细”蜚声青岛和全国纺织行业,曾四次夺得全国纺织厂际竞赛红旗,许多管理先进经验被同行业的纺织厂所采纳。从1973年起开始了历时9年的老厂改造工程。其间,共投资1028万元更新了除部分粗纱机、拈线机外的全部主机设备,开创山东省棉纺织改化纤的先河。
进入八十年代,四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企业管理和产品经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80年至1982年的利税分别是2915.3万元、3219万元、2928万元,每年上缴的利税可建设一个和国棉四厂规模相同的纺织厂,这三年也是国棉四厂公司制作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纺织业急转直下,生产过剩、效益低下、连年亏损成为国有纺纱厂的噩梦。1997年,青岛纺织企业亏损额占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总额的30%,亏损纺织企业负债占全市亏损企业总负债的35.7%。
1997年,国务院作出以纺织业为突破口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决定,提出“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改革措施。市政府专门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压锭调整小组,并在市纺织总公司设压锭办公室,具体实施压锭任务。
青岛国棉四厂更是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1998年3月,率先参加青岛市纺织压锭调整,首批销毁落后棉纺锭5000枚。当年,压掉淘汰纺纱锭2.8万枚,减员1500人,占在职人数的三分之二,成为青岛市第一个完成整体压锭任务的企业,企业的干部职员做出了巨大牺牲。
1999年,为解决压锭后带来高档涤纶缝纫线纺纱生产能力不足问题,在山东省文登市合资开办棉纺企业——合新纺织有限公司。同时,充分的利用老车间老厂房开办超市和保龄球馆,安排下岗职工100余人。
1999年6月25日上午,同志来到青岛第四棉纺厂考察。当第四棉纺厂厂长汇报到去年的压锭情况时,说,压了2.8万锭,你们确实不容易。当听到企业正在发展高速涤纶缝纫线项目时,点点头说,这一个项目非常好。随后他还来到国棉四厂等单位兴办的大成超市慰问了下岗再就业职工。
完成“减员压锭”任务后,青岛棉纺企业重组改造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1年,根据青岛市纺织总公司的调整计划,为向银行贷款进行项目改造,青岛国棉四厂整体划归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2004年12月,被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
回望青岛国棉四厂的历史,兴衰荣辱七十年,直至最终破产,如同一位耄耋老人,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适逢网友发来两篇《纺织人在1998—青岛国棉四厂1998年压锭》电视纪录片,国棉四厂珍贵的影像资料,随机截图数张编辑于文中,也以此怀念四流南路上那座曾经的名牌老企业,献给曾经几代人为之奉献的国棉四厂员工......
这些珍贵旧影中的老建筑,记录下了国棉四厂的繁华与荣耀,同时也见证了它的破产与衰败。
镜头里的四厂人,她们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里。几代纺织工人的拼搏与汗水,都留在了四流南路这片炙热的土地上,铸就了老国棉四厂的辉煌时光,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的痛苦与艰辛......
老国棉四厂为青岛纺织工业的辉煌做出了突出贡献,随市场的变化,国棉四厂虽早已消失,但它曾经为青岛这座城市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曾经为这座城市的人们留下的难忘记忆也是没办法抹去的,历史不应忘记他们,记住那些国棉四厂无私奉献的人们......
本文编辑参考源自《青岛市志·纺织工业志》、滨州传媒网-鲁北晚报、青岛档案馆、青岛新闻网、收藏网等。
下一篇:关于对拟申报2024年度宜兴市团体经济发展项目拟立项项目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