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塑捡塑?环科院专业的人建议制定快递、外卖包装减量技术指标

产品详细

  2023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口号是“减塑捡塑”。针对塑料污染治理难点、塑料可替代材料研发等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启飞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针对电商、快递外卖行业产生大量塑料垃圾的问题,他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引导,制定明确的商品、快递与外卖包装减量技术指标,推广可循环快递纸箱塑料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新京报:近些年针对塑料污染,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都采取了防治措施,目前塑料污染的形势是否依然严峻?

  黄启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切断根源:全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创造循环经济》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研究报告《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中的资料显示,全球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提升至2022年的4.3亿吨,其间全球累计生产超100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而且,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超过2/3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很快成为废塑料。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白色污染,例如我国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快递包装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指南》,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中将塑料垃圾分类、农膜回收等治理措施作为重要内容,海南省出台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推进全面“禁塑”等。虽然治理白色污染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塑料制品短期内无法替代且使用量巨大,全球塑料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塑料污染问题还将长期成为全世界焦点环境问题,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新京报:废弃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时间长,对土壤、海洋等造成污染。塑料污染治理面临哪些难点?

  黄启飞: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废弃后形成了白色污染。当前,塑料污染治理主要面临以下难点。

  一方面,塑料的使用途径仍在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产生大量的废塑料,加大了白色污染治理难度。

  同时,城市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尚不健全,废塑料分类回收难度大。我国有相对完善的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但是针对废塑料的收集设施和网络尚不够健全,废塑料回收利用规模化程度低,废塑料特别是低品质的混合废塑料回收比例不高。

  另外,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全面推广应用进度缓慢。目前可降解塑料性能还达不到传统塑料的水平,成本也比传统塑料高,例如超市常见的可降解塑料袋,其价格比普通塑料袋高出不少,但质量与性能却相对较差,导致市场接受程度不高。

  废塑料低碳再生关键技术还需突破。目前国内废塑料再生途径主要为物理再生,化学再生是物理再生的重要补充,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2022年修订发布的《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为开展废塑料化学再生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由于化学再生技术门槛高,相关这类的产品配套标准不完善,商业模式不健全,广泛推广废塑料化学再生工程应用仍需一定的周期。

  新京报:目前,超市塑料袋收费,酒店减少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提供,快餐也不提供塑料吸管;但另一方面,外卖餐盒等塑料制品的使用仍较为广泛,网购日带来的塑料垃圾激增和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也非常关注。怎么样才能解决这种“此消彼长”的塑料制品使用问题?如何从源头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黄启飞: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与消费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电商、快递外卖行业发展迅速,为百姓带来极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塑料垃圾,为塑料污染防治带来新的压力。要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措施着手:

  一方面,国家层面加强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和法规与标准规范,制定明确的商品、快递与外卖包装减量技术指标,严格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快推广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另一方面,地方及企业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通过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大幅度减少电商产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多措并举,推动电商、外卖、快递公司通过行业自律等形式落实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

  同时,全方面提升公众意识,引导百姓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购买过度包装商品等。

  新京报: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最新报告,如果各国和公司能够充分的利用现存技术,进行深入的政策和市场转变,到2040年,全球塑料污染有望减少80%。目前,塑料可替代材料的研发进展如何?有何挑战?

  黄启飞:目前,塑料可替代材料主要为纸质材料、竹木材料以及生物降解塑料等。以竹木材料为例,2022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国际竹藤组织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近年来,我国竹业研究机构联合国际竹藤组织,积极开展“以竹代塑”相关研究,发布竹藤标准66项,开发100多个系列、近万种竹产品。

  但是,“以竹代塑”工作的推进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尚不完善。我国从事竹制品生产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够,生产水平不稳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有的标准体系尚未覆盖全类别的竹藤产品,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国内市场接受度不高。由于缺乏宣传和舆论引导,“以竹代塑”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且竹制品价格高于普通塑料产品,消费者使用意愿不高。

  此外,生物降解产品方面,目前已产业化的生物降解塑料类型最重要的包含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羟基链烷酸酯、聚碳酸亚丙酯等。预计到2025年,我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的年产能将在700万吨左右和100万吨以上,约占全球产能三分之二以上。但是目前,生物降解产品都会存在价高问题,且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标准不完善、检验测试能力不足、后续处置存在短板等问题,生物降解产品(如可降解农膜)的推广仍主要以政府资金推广为主,尚未完全被市场接纳。

  因此,未来塑料可替代材料研发工作的重要方向,应是拓展产品品类、降低产品成本,以利于市场应用与推广。

  新京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是“减塑捡塑”,如何理解“捡塑”?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黄启飞:塑料制品由于其性能的优越性与便利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今年世界环境日口号“减塑捡塑”,便旨在向大众倡导,不仅要从源头实现塑料减量(“减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践行“捡塑”的理念,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例如,平时看到未投入垃圾桶的塑料垃圾,应当主动将其正确投放;在用餐时,尽量堂食或选择“无需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餐盒的使用,自带餐盒打包;在景区(尤其是海边)旅游时,不仅要做到自律,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饮料瓶、塑料袋以及其他垃圾,同时也应当主动去捡拾所见到的塑料垃圾。只有将“减塑”和“捡塑”理念深入贯彻人心,才能实现公众深度参与治理白色污染。


上一篇:【48812】坚持不懈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开展|河口区富海年产150万吨聚酯包装材料项目:完成节能和效益双赢

下一篇:关于对拟申报2024年度宜兴市团体经济发展项目拟立项项目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