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涿鹿县桃园沟村的妇女正在家门口的箱包微工厂赶制箱包。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石家庄7月12日电(记者秦婧、赵鸿宇)“家里最近新添了一辆面包车,又给孩子报了几个特长班。”河北省邢台市侯西村村民潘许萍说,能过上这么红火的日子,令她感到喜出望外。
潘许萍说,自己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工厂务工,每年有3万元左右收入。这些钱不但要供给家中日常开销,还要负担父母的医药费、孩子的养育费,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潘许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附近一直没什么适合我的工作机会,我就只能一边在家看孩子、做饭,一边默默发愁。”她说。
一次偶然机会,潘许萍接触到了手工塑料粘花这个行业。“感觉很适合我们这些出不了远门的家庭妇女做,门槛并不是很高,只需要耐心完成每步工序即可,熟练后10多分钟就可以制作出一朵。”说干就干,潘许萍马上联系厂家开始接料加工。
后来,她不但自己做,还带动周边妇女加入进来。“以前我们村的妇女们最喜欢围坐一起聊闲天,但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已经很难找到闲人了。”潘许萍说,如今有的加工粘花,有的整理打包,还有的观看学习,妇女们每天都“可有的忙了”。
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中国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扶贫微工厂”,来料加工的生产方式很适合闲居家中的女性。她们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做起了手工活,找到了家庭增收新方式。
在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市涿鹿县,近年来一批村庄通过本地产业发展,帮助妇女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桃园沟村就凭借一个小小的箱包厂,为村里想干活但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留守妇女们,谋出了一条致富路。
“咔嗒,咔嗒,咔嗒。”高速运转的缝纫机连连作响,在桃园沟村箱包厂加工车间内,女工们不停忙碌着。村民程宝芬负责“攒包”,缝合前片、后片、带子、大围等包片。
“一天基本能做三四百个,多的时候能到五六百,保守点说我每月工资也能有三千多块钱,真的太满意了!”谈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程宝芬的脸上堆满笑意。
桃园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柱说,箱包厂于2018年5月正式开工。当时租了一处100平方米的闲置民房作为厂房,找了村里几位会缝纫的妇女,经过厂家半个月培训后就迅速“上马”了。
“虽然只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却给这些原本大多围着灶台转的妇女们带来了生活新希望。”王建柱说。
据了解,该箱包厂解决了30个留守家庭妇女就业,年人均收入35000元左右。在相邻的河东、蟒石口、大河南三镇建立了“扶贫微工厂”9个,稳定带动400户700名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
位于冀南平原的邯郸市鸡泽县,已有2个孙子的张苗芳不甘心成天做饭抱孩子,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创业开办起了织布厂。她将技术分享出去,让那些因家庭琐事缠身不能抽出大块完整时间上班的妇女在家中就业,一间农家屋就是一个手工小作坊。目前,全县加盟张苗芳织布厂的农户达到200余户,解决了20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农村留守妇女思想发生了转变,她们搞创业、学农技、打零工,再不仅仅是持家有道的“操盘手”,更撑起农村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上一篇:装置保温一体板的小技巧
下一篇:钢铁厂可视化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