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全力发展社区为老助餐服务,一个个“老人家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津城的大街小巷。少油少盐、热乎软烂、可口又实惠的饭菜,让广大老年人省去了在家开火的麻烦,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温暖。
去年开始,各街镇将“老人家食堂”进一步进行升级,打造成可堂食、外带或送餐等功能更多、规模更大的社区食堂。同时,社区食堂也进一步探索向社会“打开大门”,以质优价廉的饭菜“实力圈粉”了不少年轻人,开拓了客源。不过,调查也发现,也存在个别社区食堂脱离群众、“应付交差”的现象,如何让社区食堂更加“叫好又叫座”、成为居民必需品,走上更可持续的路子,需要各方进一步探索实践。
“阿姨来啦,您慢点,来这边走”4月中旬的一个中午,李梅阿姨用轮椅推着80多岁的母亲,走进了位于民兴园小区旁的津南区双新街社区食堂,工作人员屈红梅微笑着把母女俩迎了进来,安排到一个餐桌前。
李梅阿姨和母亲点了一份荤素搭配的套餐,菜品有锅包肉、宫保鸡丁、 白菜粉条,还有主食米饭、蒸南瓜、免费汤,享受完补贴后一共仅需12元。李梅阿姨和记者说,社区食堂离家近,饭菜种类多,口味好,还不贵,她一边吃一边感叹道:“我今年63岁了,还能陪老母亲一起吃饭,挺好的,要自己在家做这么多样菜得多麻烦!”
双新街社区食堂,内嵌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自2023年10月份开餐以来,食堂已成为远近老年居民用餐的重要选择。经记者观察,在中午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不下四十余位老人来食堂用餐,饭厅里一片忙碌,又和谐温馨。除了堂食,也有不少老人把餐打包带回家吃。
送餐是双新街道社区食堂的另一项功能。“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或者离社区食堂比较远,我们都能够给大家提供上门送餐。”屈红梅和记者说,只需要额外增加3元的配送费,居家老人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而配送费也会全额发给配送员。
双新街道公共服务办主任张勇介绍,全街有60岁以上老年人8000多人,约占总非流动人口的五分之一,对社区食堂的需求迫切。为提升社区助餐和其他养老服务的品质,街道遵循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引进了上海的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涵盖居家、社区、机构等全类型的专业养老服务提供商。
“必须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现在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涵盖了助餐、短期拖护等各项为老服务。具体到社区食堂,我们后厨主打明厨亮灶,让老人看着舒心,吃着放心,烹饪过程采用的是更安全的醇基燃料。”张勇说。
在天与公司养老专员屈红梅看来,必须做到精细化,才能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助餐服务。“比如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一般喜欢吃少油少盐和软烂的饭菜,但是也不排除有的老年人牙口还非常好,喜欢稍微咸一点或者别太软的饭菜,那我们就让后厨分成两份来做,满足老人不同的要求。”
为老,助老,正是双新街社区食堂的“核心功能”。从十几元一份的套餐,到花样繁多的小碗菜,双新街社区食堂如今已成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重要活动平台,人气不断攀升,知晓度与日俱增。食堂最早一天只能卖几十份饭,现在每天午餐能售出100多份饭菜。
屈红梅和记者说,近期她们正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不断加大入户走访力度,以助餐为基础,不断延伸服务种类,如安装防跌倒感应设备,守护老人安全,提供平价家政服务等,一切都旨在让老百姓身边拥有一个可靠的养老贴心人。
如果说津南区双新街社区食堂主打一个“为老”招牌,做精做细做专老年助餐服务,那么河西区桃园街社区食堂正在为老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客户群体,不断圈粉附近的年轻人。
三月的一个中午,小姜走在广东路上,他正打算前往自己常去的一家烩面馆吃午饭。突然耳边响起一阵广播,仔细一听才知道,是桃园街社区食堂对外开放了,抱着试试的心态,他走了进去。
这是一家开在西楼北里底商的社区食堂,“不是老年人的可以在这里吃饭吗?”“可以的。”那天中午,小姜点了一份两荤一素的套餐,不到20元钱,还有免费的热汤,一顿饭下来,他感觉比外边小饭馆多了几分家常的感觉。从这一天开始,小姜成了这里的常客。
小姜在附近一家金融机构上班,是典型的写字楼白领,此前他一直有从家里带饭的习惯,天慢慢热了,带饭的新鲜度没法保证,这家社区食堂,让他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段时间的用餐体验,小姜对这家社区食堂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社区食堂的定位,恰好介于居家做饭和饭馆之间。“在外边的小馆吃腻了,这个社区食堂的饭菜干净卫生,价格实惠,吃着放心,关键是这个是小份多种的套餐搭配,一顿可以吃好几种菜,味道也不错。”
在这家社区食堂里,记者看到了和一般的老人家食堂迥异的景象,不断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进入餐厅,三两成群,坐在一桌,边吃边聊,秩序井然以外,让食堂显得更为具有青春活力。
自去年11月开餐以来,桃园街社区食堂受欢迎程度一直上升。后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记者到访的当日午餐时段,消费金额就接近3000元,用餐人次接近120人次。桃园街公共服务办养老专干张博翔介绍,在服务辖区老年群众的基础上,食堂也把年轻消费者作为目标客户群体,目前,来食堂用餐的老年群体和非老年群体比例已达到1:1左右。 有的上班族还加入了食堂社区微信群,以及时了解当周菜谱和特色菜肴。
桃园街社区食堂是一家“街道级”社区食堂,由一家本地养老服务提供商负责运营。张博翔和记者说,桃园街目前一共四家社区食堂,除上述“街道级”社区食堂,还有两家“社区级”助餐服务点位和一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这些政府支持、市场化运营的食堂,能够轻松的享受政府、企业给予的多重优惠,70岁以上老年群体每餐可享受政府补贴3元钱,有的食堂运营企业还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餐1元的额外优惠。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彰显着城市的温度,也考验着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度。天津从2019年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截至去年底,民政部门推动各区街道社区共开设老人家食堂1701家。
记者多日走访发现,本市因地制宜发展社区食堂,瞄准“细分需求”,受到老年群众和广大年轻群体的欢迎,同时,也在不断察觉缺陷、处理问题,探索更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一些社区食堂还面临着群众知晓度不够的问题,亟待各方合力,让社区食堂更加“叫好又叫座”。双新街社区食堂养老专员屈红梅和记者说,她和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有的老人还不知道社区食堂的存在。为此,她们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加大了入户走访的频次,仅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成功帮4户老人和食堂“牵线”成功。
“老人来过之后,才发现还有这么一个方便的就餐地点,对我们是非常认可。”屈红梅说。
在张博翔看来,桃园街社区食堂开餐至今,也是一个一直在改进提升的过程。一次,一位居民把电话打到了社区办公室,指出有的居民饭量大,社区食堂的套餐能不能适当增加菜量,为此他和运营方做了沟通,食堂随后适当提高了菜量标准。“还有一次,在社区问需会上,一位老人提出能否给免费汤加热保温,我们和运营企业沟通后,没多久食堂就换了保温桶。”张博翔说。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现实中也存在个别社区食堂“脱离群众”的现象。如在本市某环城区一个镇的老人家食堂,开设在了一个公寓角落里,不临街,离周边数个大型小区都比较远,“隐蔽”的地点让周边居民鲜有知晓。虽然这家食堂菜品不错,价格也实惠,但在记者现场体验观察的一小时午餐用餐时间内,只有两三位老人过来用餐,更多的用餐者为当地工作人员,让老人家食堂显得更像是单位食堂。
实际上,如何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市场和居民的“双向奔赴”,避免脱离群众或难以为继,确实是一个要一直探索解决的问题。记者获悉,本市有些区也正尝试把一些既有的商业化食堂纳入社区食堂体系。在友谊北路青旅运动新天地商业体,位于四楼的华堂至味餐饮已经被纳入街道助老食堂体系,命名为“桃园街津港路华堂至味居家养老服务站”,合乎条件的老人在此用餐也可享受3元优惠补贴。
“我们倡导的老人家食堂是综合食堂。天津老年人助餐服务走的是完全市场化路子,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在抖音上也看到许多年轻人也会来老人家食堂打卡”,我们也欢迎更多年轻人来就餐。”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峰在接受各个媒体访谈时说。
立足于助老,拥抱全社会,一间小小的社区食堂,承载的,也是整个城市的人间烟火。
上一篇:股权蛋糕吃不完我打包带走